性格并不是决定社交能力的决定因素,害羞内向.
在天天游戏力这套书里面,附赠的父母游戏手册。对我特别有疗愈的作用,分享给大家:
如果你在带孩子时遇到困惑,那么你不需要急着在育儿书或网络上搜寻答案,也不需要去听讲座并向专家求教,更不需要游戏力,你只需要……休息。
是的,这时候你最需要给好朋友打个电话,叫他来陪你一起去逛街购物,吃一顿违背健康标准的美食,再去看一场口碑好的娱乐大片,假如你不想出门,那就给自己泡一杯好茶或咖啡,放一段久违的音乐,愿意的话,还可以把音量调大一点点,假如确实因为孩子而无法脱身,那就递给孩子一块巧克力,放心,这块巧克力不会危及她的健康,并播放一集动画片。然后对孩子说:“宝贝,我就在沙发上。”那么通常情况下,孩子会给你十分钟的自由。
在自由时间里,如果你还清醒,那就再想一想这个事实,你并不孤单,其他人也有同样的困惑和疲惫,因此接下来,建议你再次对自己说,我已经做的够好了。
这不是安慰,而是事实,的确有很多人能比你说的更好,但是对于你的孩子没有任何人能比你做得更好,对于如何写这本手册,我一直非常迟疑,因为不知道自己希望达到什么效果,这些年的经验早就证明,千万不要自以为是,觉得自己能告诉别人如何带好孩子(尽管我还是经常自以为是)。有一天晚上,老婆突然问我:“那,你最不希望的效果又是什么呢?”这句话给了我很大提醒,我最不希望的效果就是“制造沮丧”。
工作中我能接触到很多父母和幼教老师,我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,有时候,大家在接触到一些很好的理论见解之后,并没有如获至宝,而是更加沮丧地觉得自己很失败,相反,最能给大家注入力量的,并不是某个人的育儿高见或者人生觉察,也不是某一个奇特的游戏方法(尽管这些都会有所帮助),而是大家相互之间,对育儿困惑、沮丧,无奈和焦虑的真实倾诉,我进一步发现,在我接触到的成人中,虽然所有人都承认书上讲的对,讲的好,但是:
所有人都还是会在一些小事上,思前想后,纠结不清。
所有人都对孩子吼过,并曾将杀人的目光投向孩子。
绝大多数多数人都曾因为一件小事儿,而对孩子某住程度的动过手,尽管很快就后悔了。
所有人都曾闪过这样一个念头,我怎么摊上了这么一个孩子?如果没有他,我的生活该有多好。
没有人敢保证今后对孩子不在瞪眼,不再吼,不再动手,尽管人人都深爱着孩子,更没人敢保证自己能不再纠结和焦虑,虽然人人都希望做到。
这些倾诉,有时就是一两句话,然后大家彼此会心一笑,即使没有更多更深的理智沟通,也能感到心里一阵轻松,一股力量,哪怕就一点点,也因此油然而生,也许这就是社会动物的本能吧。
因此,如果游戏力只能向大家传递一个信息,那么就是——无论如何,你已经做得够好了。